導
讀
近代對五行學說頗多懷疑,有學者認為五行比類有很大程度的唯心性,而且通過不斷演化,有些內(nèi)容已失去本義,乃至完全相悖,五味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筆者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和思考,發(fā)現(xiàn)了古代對五
近代對五行學說頗多懷疑,有學者認為五行比類有很大程度的唯心性,而且通過不斷演化,有些內(nèi)容已失去本義,乃至完全相悖,五味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筆者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和思考,發(fā)現(xiàn)了古代對五味的解釋的確存在不足,但其與五行的配伍并非率意而為,而是有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故與同道探討如下。 五味屬性及五行比類之不足 《黃帝內(nèi)經(jīng)》認為土生甘、水生咸、金生辛、木生酸、火生苦,其與五臟的關(guān)系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古人多單純從“五材”的物質(zhì)基礎(chǔ)闡述,土味甘、水味咸、金味辛、木味酸、火味苦。最早注《尚書》的孔安國認為:咸是“水鹵所生”,苦是“焦苦之味”,酸是“木實之性”,辛是“金之氣”,甘是“生于百谷”。唐·孔潁達進一步注疏,引《正義》云:“水性本甘,久浸其地,變而為鹵,鹵味乃咸;火性炎上,焚物則焦,焦是苦氣;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其后的注釋多以此為據(jù)。然而土生五味,何以獨取甘?草木之味,酸苦甘辛皆有,何以獨取酸?水可淡至無味,為何取鹵味之咸?炭味焦苦,非火之味也。 關(guān)于五味與五行的比類歸屬問題也容易產(chǎn)生疑問。《素問·臟氣法時論》最早歸納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端貑?middot;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氣味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后世又有“辛開苦降”的說法。對五行和五味屬性做一下比較,可發(fā)現(xiàn):辛味之發(fā)散、升發(fā)與金之收斂矛盾,苦味之降斂與火之炎上相悖,酸性之收斂與木之疏泄相反。這種歸屬引人疑惑,也引起許多同道的思考和重新歸類的嘗試。 五行是氣的五種運動方式 “形而上者之謂道”,五行早已脫離了古代五材的元素學說,否則不能統(tǒng)括宇宙萬物。五行又稱五運,含有運行之意。《尚書·洪范》所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是對五行特性的經(jīng)典性概括。據(jù)此,凡具有寒涼、趨下、滋潤、閉藏等作用或性質(zhì)的事物均歸屬于水;具有炎上、溫熱、明亮等作用或性質(zhì)的事物均歸屬于火;具有伸展、曲直、易動等作用或性質(zhì)的事物均歸屬于木;具有收斂、肅殺等作用或性質(zhì)的事物均歸屬于金;具有載物、生化等作用或性質(zhì)的事物均歸屬于土。 因此,五行是指宇宙間氣的五種運動方式。經(jīng)曰:“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古賢看待宇宙與人始終是整體的、運動的觀點,所以歷代著名醫(yī)家無不注重氣機?!秲?nèi)經(jīng)》所強調(diào)的氣機之升降出入,加上平衡生化的狀態(tài),即是對五行的解說。 五味的自然屬性及五行歸屬 孔安國、孔潁達等從五材學說解釋五味性能,自相矛盾,反而越說越惑。對五味的理解應從五行入手,而陰陽五行互不可分,五行之中,亦分陰陽,有對立之義。氣為陽,味為陰;陽化氣,陰成形;陰為體,陽為用。 “天食人以六氣”,天為陽,陽者助其功用,故風、熱、濕、燥、寒與木、火、土、金、水之五行運動一一對應;五志怒傷肝、恐傷腎、悲傷肺、思傷脾、喜傷心,五志與五行是運動趨勢也是一致的。四時之生、長、化、收、藏亦然。 “地食人以五味”,味屬陰,陰為體,為陽的收藏狀態(tài),成形質(zhì);故理論上應與五行之運動屬性相反。我們可以做如下探討:如果拋開對五味與五行的固定歸屬,以相克的順序配伍,則得到辛散屬火、酸收屬金、甘緩屬木、苦堅應水、咸軟屬土。據(jù)《五常政大論》,辛散走竄與火之升明、蕃茂相符,故葉天士言“辛勝即是汗藥”;酸收與金之收引、審平相符;甘緩舒和與木之啟陳、敷和相符,此三者易明。至于苦味性降斂,與水性封藏、靜順相符,味為陰,陰成形,故曰苦能堅(動詞);土曰備化、廣化,生化萬物,幾乎可埋藏腐爛一切有形堅硬之物,故曰軟堅,與咸相類;諸多中藥如牡蠣、瓦楞子、芒硝等咸寒軟堅之品,皆土石之類也。21nx.com故單從五材(屬陰之物質(zhì))而言,火味辛、金味酸、木味甘、水味苦、土味咸,方符合五味自然屬性的規(guī)律,而古代的解釋有牽強附會之弊;從“陰為體,陽為用”的陰陽角度而言,五味比類于五行則與現(xiàn)行歸屬一致。如此可比較完善解釋五味與五行之間歸屬的理解難點,也可進一步對五味功用的理解。 近代醫(yī)家唐容川明確指出,西洋醫(yī)學始知尚形跡而略氣化,凡五運六氣之神妙,西醫(yī)概未能曉。古人在這個問題的解釋和理解上的確難以服眾。有些同道受西方思維的影響過重,陷進了不知氣化的“唯物質(zhì)論”的泥潭而輕議古人,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遁o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將中藥五味歸屬于五行,其配伍關(guān)系為味辛屬木、味咸屬火、味甘屬土、味酸屬金、味苦屬水。有學者認為這種配伍按照推演絡繹法進行五味的五行配屬更能反映藥味的功效作用,能較好地解釋臨床用藥的一些規(guī)律,對指導臨床用藥有較高的價值。筆者認為,《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的配伍方案可能是五行學說發(fā)展過程中不成熟的一種階段,忽略了五行又分陰陽及中藥有氣、味之分,故臨床并未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流傳。 因此,筆者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及辛開苦降是五味性能的正確闡述,也是古賢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單從屬性而言,火味辛、金味酸、木味甘、水味苦、土味咸,與一般認識完全相反;但味屬陰,故現(xiàn)行的比類歸屬與之相反。(孫成力高建東何立群)
(責任編輯: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