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蒺藜又名白蒺藜,其性辛味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的作用,臨床多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入湯劑常規(guī)用量為6~9克。筆
蒺藜又名白蒺藜,其性辛味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風、明目止癢的作用,臨床多用于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閉乳癰,目赤翳障,風疹瘙癢等。入湯劑常規(guī)用量為6~9克。筆者在臨床上應用蒺藜治療過敏性鼻炎、花粉癥、濕疹瘙癢及淀粉樣變皮膚病等取得良好療效。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蒺藜的妙用在于對用藥量的掌握上,否則必然不會收到預期療效。 花粉癥 楊某,男,52歲,花粉癥病史10余年,每年春季即發(fā),對絕大部分花粉過敏,表現(xiàn)為鼻塞、流鼻水、噴嚏、眼瞼紅腫、頭重等,經多處求治療效不顯。2015年4月22日初診,因癥狀加重影響日常生活,外用眼藥水及滴鼻水等無效,遂來門診求治??滔掳Y見:眼瞼紅腫干熱,鼻咽部瘙癢灼熱,噴嚏流涕,伴頭重發(fā)熱,乏力納呆,便干尿赤。出門時戴雙層口罩仍不能緩解癥狀。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辨證:氣虛外感風熱。 治法:益氣祛風,解熱通絡。 處方:《醫(yī)林改錯》黃芪赤風湯加減。生黃芪30克,赤芍15克,防風10克,辛夷花6克,荊芥穗10克,蟬蛻18克,蒺藜9克,白芷6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患者自述服第一劑后,癥狀稍可緩解,于夜間睡前自行加服一次湯劑,整體癥狀同前,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改方如下:生黃芪40克,赤芍15克,防風10克,蟬蛻20克,蒺藜30克,白芷5克,辛夷花10克,荊芥穗15克。8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本次服藥后療效明顯,服藥后癥狀可緩解約3~4小時,緩解期間癥狀全部消失,如同常人,之后需再次服藥。仍兩劑同煮,每日2~3次。眼瞼不紅不腫,鼻部瘙癢灼熱感大減,偶有噴嚏流涕,乏力感有所減輕,仍便干尿赤。上方加蘆根30克,白茅根20克,再進6劑。 四診:述服藥后病情穩(wěn)定,用藥期間癥狀完全緩解,二便通調,后以本方加減治療一個月,無明顯不適。
(責任編輯:zx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