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天氣,很多人喜歡用小火煲湯,一煲就是半天甚至一整天,以為這樣食物里的營養(yǎng)就能充分溶解到湯里,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表明,煲湯時間適度加長確實能起到增加營養(yǎng)的作用,但如果煲湯時間過長,不僅不能使湯更營養(yǎng),反而會破壞湯里的營養(yǎng)。
從煲湯的原料來說,往往選擇富含蛋白質(zhì)的動物肉,如牛、羊、豬骨和雞、鴨骨等,這些原料的蛋白質(zhì)含量都較高。而蛋白質(zhì)的主要成分為氨基酸類,它如果經(jīng)過長時間加熱,就會受到破壞,煲湯時間越長,賴氨酸損失也就越多,致使湯的營養(yǎng)降低。
又如魚湯,魚肉細嫩,只要湯燒到發(fā)白就可以了,再繼續(xù)燉不但營養(yǎng)會被破壞,魚肉也會變老、變粗,口味不佳。還有人喜歡在湯里放人參等滋補藥材,由于參類含有人參皂甙,煮的過久就會分解,失去補益價值。
另外,原料中的維生素也會隨著加熱時間的延長而減少,尤其維生素C在煲湯時極容易損失,煮20分鐘后,維生素就流失得差不多了。
所以,長時間煲湯,雖然看上去湯很濃,其實隨著時間的延長,湯中的營養(yǎng)、精華也被悄悄帶走了,還會影響湯的鮮味。煲湯時間到底多久合適呢?一般魚湯1小時左右,雞湯、排骨湯等1.5小時左右足矣。如果要往湯里放蔬菜,最好等湯煲好后隨放隨吃,減少維生素的流失。
(責(zé)任編輯:zxwq)